现代重阳节习俗有哪些?
现代重阳节习俗有哪些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刚经过八月初一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恰好与国际老人节时间一致,老人活动丰富,例如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等都成为了重阳节的特色习俗。
1.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久远,据《续齐谐记》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习惯。而关于登高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来源于先秦至汉代的《吕氏春秋》中,文中记载了鲁国有个儿歌叫《子歌》,里面这样写道:“九月九日容颜光,欲登高上下楼。”同时代的孟浩然也留下了“岁岁重阳节,登高上下楼”的诗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已相当普遍,《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而到了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了民间普及的节日,尤其盛行于皇宫和民间。
2. 插茱萸
茱萸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而到了唐代开始被民间视作驱邪的神物。茱萸是落叶小乔木植物,果实椭圆形,叶子形状如艾叶。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囊可以避邪,同时将带有辛香气味的茱萸枝叶插于花瓶中置于室内可以除邪避邪。佩插茱萸枝条为古人的风俗之一,《梦粱录》卷五云:“日月梭飞,转盼重九,当此之时,高情远致之人,则登高上下楼,以眺望风月之美;或登平地台榭,吟赏茶蘼。”因此插茱萸的习俗从唐代开始广为流传。而古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插茱萸的诗词歌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临风听暮蝉,菊花黄玉仙”等等。
3. 赏菊花
菊花又称黄花、重阳菊等。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花”;《花镜》中记载:“菊花一名节花、一名更生、一名日精……其色有红黄白紫……深秋独艳。”赏菊习俗的兴起与魏晋时期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有关,《南史隐逸传》中记载:“陶潜常采菊盈把以寄酒。”陶渊明对菊花的欣赏热爱也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争相效仿的对象。而到了唐代赏菊之风开始盛行,《秋兴赋》中写到:“秋菊既盛栽,儿童尽来攀。”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代的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东篱菊》中写到:“羞随众草没颜色,特到重阳不肯香。”在唐代诗人孟浩然也在诗中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西京杂记》最早记载了制作糕的历史沿革和民间习俗:“西汉时人们已开始在九月九日吃蓬饵以取吉利。‘糕’字从‘米’,‘饵’从‘相’,‘米’亦即‘米谷’,意谓米谷制成的饼食。”古人认为食糕可以延年益寿、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因“糕”与“高”同音异词,故人们又将“重阳糕”称为“重九糕”。在《梦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