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失意
【本期文章导读】
苏轼人生失意
导语:
1. 一部《论语》,主讲就是如何修炼成君子而识别远离小人。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小人,躲是躲不过去的,只能面对。面对小人——这是一个历史课题苏轼遭小人陷害而引发的事件。如何面对?学学苏轼,甚好,甚好!
苏轼的一生,遭遇过不少小人,而遭遇小人之后,苏轼的姿态与心胸,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小人,叫谢景温。
谢景温曾经在官场苦苦钻营却成效不大,后来,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王安石的弟弟,这在今天看来,他便与王安石成了姻亲兄弟。王安石那时乃当朝宰相,被颂为荆公。我国宋代能称公者,几乎就是圣人苏轼的生平遭遇。谢景温的攀附,果然见效,很快跻身朝臣。
纵观中国历史,容易被小人盯上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直接得罪了小人的人。司马光在保苏轼时对宋神宗说的话,是颇令人警醒的苏轼的生平遭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中国的先祖圣人,总是能从自然现象中捕捉深刻的生活哲理苏轼的生平遭遇。而自然与社会,又竟然如此相似相通!中国历史上,多少木秀于林的人,被狂风摧折!
为什么会木秀于林?
一是有真才实学,受人推崇;二是能真抓实干,被百姓称颂;三是露真性实情,令权贵不爽苏轼的生平遭遇。这3条,集于苏轼一身。
苏轼敢于坦露真性情,敢于直言犯上,不随波逐流,不经意间便暴露出像某些城府很深者所说的弱点、缺陷和不足,很容易被小人抓住把柄苏轼人生失意。
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众所周知。当苏轼《再上皇帝书》,直言“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之后,王安石恼火了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吗。
小人最懂主子的心思,这是小人能够得志的秘诀!
谢景温瞅准了时机,上下弹劾:苏轼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利用官船沿途贩卖官盐、家具和瓷器。
皇帝看了奏章,这还了得!当然下令调查。
此事震动朝野!
韩琦、范镇、欧阳修等一批大臣和名人纷纷站出来说话:当初苏洵去世,英宗及大臣们的巨额赠银苏轼一概不受,犯得着用官船去卖私货干那违法的勾当苏轼的个人际遇?
但是,既然事已至此,查还是要查的苏轼遭小人陷害而引发的事件。而且,这种调查,不用着急,慢慢来,细细访……审查过程,长达数月,案子终于了解:子虚乌有,苏轼无罪!
按说,苏轼完全可以痛斥谢景温“污告”之卑耻行为,但他竟然如无事一般,选择了沉默苏轼的个人际遇。用今天的话说:让历史去说罢!
对国家大事,他敢于大义凛然、直言犯上,而对个人荣辱,他视同花开花落。
小人也绝非一无是处,没有几手本事的小人兴不起风浪。有些小人,智商很高,情商也不低。人的才华,用于正道,则为君子;使于阴邪,则为小人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翻译。问题是,有的人,在正当的事业上确有其成就和贡献,但因其邪恶方面的破坏影响更大,名声更响,历史当然将其划归为小人。沈括堪称北宋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更是一位道德败坏的官场小人。
他行走官场,袖筒里时常藏着不止一封密信。有史学家评价他是告密的专家,是告阴状的祖师爷。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写了不少诗词,还将其汇成集子,但凡好友到杭州看他,都会赠送一本。沈括本也算苏轼颇为亲密的朋友,彼此称兄道弟,没有城府的苏轼当然送他一本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翻译。怎奈沈括回汴京后便开始仔细“研读”这集子,深挖出其中“词皆讪怼”、攻击朝廷新政的“诗寓词意”,不辞艰辛地写成状子,呈给了监察部门。
小人告状,决非正义举报,也不同于受害者伸冤苏轼为人处世。因为其出发点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别有用心。
沈括此举,本来是想讨好王安石,希望王安石给他记一大功苏轼的个人际遇。王安石虽然早就知道苏轼不满他的变法新政,曾经也为此给过苏轼“一点颜色”。但王安石毕竟是君子。真正的君子,是很讨厌小人的伎俩的。
果然,王安石对沈括的小报告,未予理睬。而且,还提醒神宗皇帝:沈括是小人。
这件事看起来就这样过去了。
但在朝廷影响却不小,尤其为其他小人们提供了一种翻版。
果然,几年之后,御史台的四位小人拾起沈括的伎俩,向苏轼发难!
这四位小人,宋人笔记里留下许多描述,分别是李定、舒亶、张璪、何正臣。中间两位还是苏轼的朋友与同窗。
四人联手,轮番向宋神宗告状,都是从苏轼的诗文中摘取“罪证”,还真列出了四条言论罪状。本来,宋朝自立国以来,对言论是比较开放的苏轼的生平遭遇。但有四位大臣实名举报苏轼,加上其他小人的呼和,神宗也觉得事态严重,于是下令查办!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就这样成功导演!
2. 我们从一个细节可以窥测到小人们是如何导演的。
李定派人到杭州收集苏轼当年的诗文,从苏轼咏双桧的诗中发现了“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这句,如获至宝,立即呈给当时的右相王珪苏轼的生平遭遇。
王珪拿着诗稿上报神宗:苏轼确有不臣之意。
神宗问:何以见得?
王珪说:陛下如飞龙在天,苏轼竟然公然声称与陛下合不来,反求知音于地底的蛰龙。
神宗颇有疑惑:不能这般比附吧!他自咏桧(柏树),干朕何事?
王珪动了动嘴,欲再申辩,旁边有位叫章惇的人插话了:如此解读诗文,恐怕人人都有罪!
“乌台诗案”轰动朝野,牵动四方,杭州、徐州、密州的百姓纷纷给苏轼祈祷苏轼被小人陷害。正直的大臣们纷纷为苏轼说情。就连刑部侍郎范镇,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上书皇帝,乞免苏轼一死。
这可是位管案子的大臣!
后宫内,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都为苏轼求情苏轼被小人陷害。曹氏病重,神宗欲大赦天下为祖母消灾求寿。高太后说:你也不必赦天下,只放了苏轼就够了。
神宗为苏轼的案子十分头疼,御史台的言官们群攻苏轼,朝野上下为他说情的呼声又此起彼伏,怎么办?
神宗不愧是一位颇有主见的皇帝!
他私下里派一名小太监潜至乌台,暗中观察苏轼的动静。几天后,小太监回报:苏轼夜里睡觉,鼾声如雷。
皇帝心中有数了:苏轼并未藏奸,心中坦荡!
赶上此时,已被罢免宰相而闲居金陵的王安石有札子呈给神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这下坚定了神宗的决心。
乌台诗案历时120多天,终于结案:苏轼放了出来,以团练副使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新年,苏轼离开京城赴湖北黄州,一路上还有御史台的台卒押着,从三州太守一变而为戴罪之身……而且,这一番无故生端,都是小人们无中生有而制造的冤案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吗。按说,苏轼应该对小人们恨之入骨才对。
苏轼的心态如何?
从所有的史料中,没有找到苏轼对那帮小人有任何泄愤的文字与行为。说他完全没有心理阴影?那倒也不见得。他在《答李端书》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吗。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曾经的那么多亲友,竟“无一字见及”,发个短信出去,也不见回复!
心情糟透了,拔凉拔凉的!
而且,苏轼出狱以后,对“乌台”遭遇,终身只字未提。
他是不懂得痛苦,不知觉有恨吗?
伟大的灵魂自有强大的内心!
他在琢磨着痛苦,享受着孤独!
他刚到黄州时,写了一首七律: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如果这还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再请看看不久后他写的那首著名的《临江仙》: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翻译。
他有恨!他恨自己的身子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行走。
他有痛!他痛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那些营营苟苟的纷争。
苏轼一生“性不忍事”,有话就说。但对待小人,对营营苟苟,他没有直言喷击,字里行间的痛楚也是隐而不彰苏轼被小人陷害。
3. 对被伤害的隐忍,是一种对伤痛的疗治与忽略。而同时,又腾出了巨大的空间、拓展了宽阔的视野,去从事他所衷爱的事业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吗。
贬至黄州之后,苏轼的创作犹如井喷,达到了巅峰!
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等千古旷世名篇,横空出世。
他把几十万言的《汉书》用毛笔抄写了一遍,书法作品《寒食帖》等成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
他以前主要画竹,现在枯木怪石都成了笔下神奇之物。
黄州城东约50亩坡地,苏轼率全家开垦,麦子种下了,初春一篇新绿,入夏满月金黄……
东坡诞生了!
苏东坡这个名字,从此响彻中华,誉满全球!
试想,如果东坡先生对小人们耿耿于怀,困于营营苟苟而不得舒怀,哪来这般伟大成就!
东坡先生生命中的第三际小人,以他40多年的好朋友为代表,还曾在他“乌台诗案”落难的时候帮过他。文中前面提到过,名叫章惇苏轼为人处世。
他们是好朋友的时候,苏轼曾拍拍他的后背开玩笑说:子厚(章惇的字)日后能!
没想到他这的刀后来竟架到了好友苏轼的脖子上。
史学家对此是有颇多疑问的。但疑问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重点。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几经波折,被朝廷以兵部尚书召回,兼端明殿学士,还兼侍读,做了尚未理政的小皇帝的老师。但是,苏轼舒坦了,小人们便不舒坦了赏析苏轼这个人。
这些小人们,也因曾围攻苏轼而名留史册,只是笔者觉得遗臭万年的名字,少点几个也罢。
小人们又导演出“竹寺诗案”:神宗去世两个月,苏轼曾于扬州竹西寺题诗: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这还了得!皇帝死了,苏轼居然“闻好语”?
元祐八年(1092年)四五月间,一个叫黄庆基的谏官,连上七个奏章弹劾苏轼,说他“天资凶险,不顾义理,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翻译。在小人的嘴里,苏轼倒成了小人!
古人告诫我们:来言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如果听信小人的谗言,君子也成小人的模样!
好在这一次有当朝宰相吕大防主持公道,高太后也乘势发力,罢免了黄庆基。
恶人自有恶报,者终究害己!
事隔两年,章惇得势,开始对苏轼下手。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朝廷告下:苏轼“责知英州军事州”。一夜之间,苏轼全家卷铺盖走人。
才走出几百里,第二道告令又下:降为从六品。
六月,走到当涂,第三道谪令又来了: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六品官、两学士及相应俸禄一律取消,苏轼被降为罪臣苏轼的个人际遇。
何止是罪臣?宋朝不杀大臣,惩罚最重的,就是贬到岭南去!
这三道谪命,都是章惇所为。
按说,一般整人整到这个份上,也就够了。怎奈苏轼却是个真性情的人,郁闷的时候要写诗,高兴了也要写诗,甚至毫无忌讳,口不择言。
苏轼当年因反对新法而被排挤到杭州时,他的好友、画家文同曾寄诗告诫提醒: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
4. 苏轼哪里管得住自己的激情文采和泼墨表达!
这次他又来了!
遭贬惠州居住的第三年,他在白鹤峰营造了新居,情绪颇好,欣然命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诗传到京城,章惇阴笑道:苏子瞻还这么快乐吗?贬他到海外儋州去。
那时的海南,被视为海外!
白鹤峰的新居才住了两个月。一纸令下,全家恸哭。
到了儋州,再也没有更南更远更偏的地方可贬了,东坡先生的真性情索性坦露无遗。
喝了点酒,上脸了,一群小孩觉得好玩,好奇,追赶他,性情张口就来: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那首著名的《定风坡》,也是在儋州作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都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的许多诗词,却令人潸然泪下……
不懂他的人生,又怎能读懂他的内心?!
或许是海南太遥远,未能及时传至京城;又或许是苏轼已贬无可贬,章惇已拿他没有办法了。这些诗词再也没有给他带来风险。
相反,章惇的报应却到了。
宋哲宗英年早逝,宋徽宗上台,章惇被贬到雷州去了。而且,雷州当地老百姓痛恨整过苏轼的小人,连民居也不租给他住。
还是那句话,恶人自有恶报!
这个时候,朝廷又想起了苏轼。
公园1100年六月,苏轼奉诏北还,儋州百姓哭送于海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岛上3年28天的贬谪生活,没有留下仇恨。
章惇遭报应,苏轼又是怎样待他的?
章惇的儿子章援,怀揣一封七百余字长信托人呈给苏轼。他父亲前几年对苏轼的所作所为他当然清楚。这封信尽管难写,但也算言辞恳切。信中委婉地提到东坡先生他日辅佐君王之时,一言之微,足以决定别人的命运,因而生怕先生以他父亲整轼之道而还其治人之身。
苏轼就地回复,其中有一段话,不妨摘录于此: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
书信背面还写了专治瘴毒的药方,荐与章惇备用。
伟大的胸怀,感召日月,范垂千古!
再深、再沉、再美的文字,也难以表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这可是小人们的杰作!苏轼一生,到许多州工作过,尤其杭州长达8年之久,为何只讲这三个州?在他的内心深处,就真的没有痛楚吗?当然,按他的人格和性格,我们坚信,这更多的,是一种调侃,是自嘲。
但谁能读懂,这调侃的背后,是怎样的伤痛与沉重?!
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也是宽恕小人、成就自己的一生!
《文史博览》二零二一年第十一期
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小人,躲是躲不过去的。 如何面对,学学苏轼,甚好,甚好! [赞][赞][耶]
职场上对付小人
我们在社会上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小人,背后给人家下套子。事实上当你走向职场之后,你每天面对的都是这种刀光剑影,很多人都在用这些招数。当你觉得与人为善,你不把他当成对手的时候,其实人家已经把你当成对手了。
有这么四种人,在职场特别容易被人黑,尽管韬晦了还是会被人家当成潜敌,成为小人打击的对象。虽然他们什么都没说,没有野心,但是他们的行为就代表了野心。大家也会认为这些人是要替代自己的潜在对手。
1、才华出众:做人上的,如你本身是大学毕业,科班出身,别人会忌妒你。杨修就是才华太出众了。
2、行为不俗:做事上的,你表现出很牛B,别人会忌妒你。
3、机运亨通:运气太好,你一到单位就受到领导的爱护,别人会忌妒你。
4、丧权失势。你落魄了,别人就要痛打落水狗,脏水就要往你身上泼。即使你老老实实待着,人家还是要把你除掉。
小人对上面的四种人一般有这三种手法:
一、栽赃陷害:
栽赃陷害的特点,把不存在东西说成存在的,有的事不是这个意思说成是这个意思。别人是否黑你是无法预防和侦查,如果有和你矛盾的人,最好还是提前下手。
二、旁敲侧击:
1、关键时候揭露和攻击你的隐私。
2、关键时候清算对你的历史旧账。
三国时,曹操抓住吕布时,刘备就在旁边敲边鼓:君不见丁原 董卓之事乎?
三、挑拨离间:
小人一般都是通过从感情方面、信任方面、利害关系,或者造谣诽谤来离间你和领导或者同事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职场要学会慎言、慎行不给小人可乘之机。
以上详细为您解答了关于苏轼人生失意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苏轼人生失意这个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