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习俗福建
中元节习俗福建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福建的民间习俗,把中元节视为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设供奉祖和普度亡灵为主要内容。
在节日到来之前,家庭主妇就会到菜市场买好酒、冥衣纸钱,还要选购一种扁长粒状的稔仔(福州话谐音“软枣”,方言中也有念“丸叫”)购买后还要把它煮得绵软,晾干,以便祭供时用。还要准备好清香、烛台、红酒、寿桃等物品。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前几天,家庭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家里家外打扫干净。俗称“扫孤”,把祖先的亡灵也迎接回来祭供。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早上,家中的主祭人就要安排香案、烛台等物品。这时,长辈就会把准备好的冥衣纸钱拿出来,把其中一些冥衣(数目多少视各家具体情况而定)放在香炉里烧掉,以示送给祖先。然后,再把其他的冥衣纸钱装在准备好的竹编篮子里,由家人拿着篮子到大街小巷去请祖先回家过年(与清明节请先人亡灵同出一理)。一般地,请先人亡灵的篮子必须用新的,而且每个地方的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比如福安人就会把篮子里的冥衣放到溪水里去冲走;福清人就会把冥衣放在火堆里烧掉;而长乐人则会把冥衣放在空旷的地方烧掉。
请完祖先后,就要开始做供品了。供品一般包括红酒、寿桃、米糕等。把米糕放到锅子里蒸熟后捣成米糕糊备用。再把红酒倒入锅中加热,加热后把它倒入准备好的豆芽筐里,再把已经蒸熟的米糕和寿桃也放在豆芽筐里(豆芽多少依各家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家里就一个人把这些豆芽连筐带在一起抬到神龛前摆好。豆芽是福州话的“生”,寓意着子孙后代能生财发家之意。豆芽筐下面还要垫上长长的鞭炮。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大祭了。
大祭开始时,家里的主祭人先把冥衣纸钱放进火炉里烧掉一些,表示给祖先们送去钱财的意思。然后再把准备好的红酒倒入炉中一些,边倒边叫着祖先的名字(事先就要想好)说:“今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您们回来团圆了。现在给您们送些酒菜来让您们享用。”接着把准备好的豆芽筐端到神龛前,把筐里的豆芽摆在神龛台上,再把红酒倒入桶里一些(剩下来的红酒就倒掉),然后点燃蜡烛和清香,再烧冥衣纸钱。接着主祭人就会在神龛前跪拜行礼,并祝祖先们在阴间里能过得快乐幸福。这时,家人就可以开始分发供品了。每人都要吃一些豆芽和米糕,以示吃了就会发财、发家。
大祭结束后,家里的人就要把一些冥衣纸钱拿到野外烧掉或送到“万福寺”“万福桥”等地方去施舍给孤魂野鬼。
中元节的习俗在福建各地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名称。比如在福鼎一带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五;在福安一带称为七月半祭祖节;在福州一带称为中元节或鬼节;在宁德一带称为七月半或中元节接祖;在南平一带称为七月半或中元节迎祖等等。但不论形式和名称如何改变,其基本内容和意义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