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道士做法事
打醮是什么民俗
打醮,是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辟邪的一种法事活动。是客家独特的传统习俗。在过去,客家地区盛行“打醮”习俗,是一种由民间发起以赈济和超度无主孤魂为内容的宗教活动仪式,故也有称“度孤”。醮会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盂芝盆节”这一天,也有定于农历十月某一。一般是隔三。
客家人把七期称为什么 两广一带做七是怎样的
客家人把七期称为“酬七”、“筛七”或“做七七斋”。每届七期,多数地方的孝子孝孙要着孝服备牲醴哭诉祭奠,有的还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灵。其中四七为“妹子七”,该日的开销全由出嫁女负担。大埔人将做七称之“奠七”,做三七时,用“纸糊灵屋,谓魂帛入灵”,且“设席加厚,以谢前时用事。
有谁知道客家人的殡葬习俗
客家人非常重视殡葬礼仪,一般殡葬当日早上,死者(女)的外家孙来吊祭,一般男性、女性亲属都可来,但女性要来三个或五个,只能是单数。外家孙到来时,死者家人把花圈拾到门前,燃点鞭炮,孝子孝孙跪下相迎:灵堂门外放八仙桌,用布幅围起。孝子孝孙首先为外家孙斟上第一杯酒,外家孙接过后首先祭天。
客家“上座”俗寿衣与吹手
在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中,举办“上座”大事之前,东家需要准备寿衣以示尊重。这些寿衣男女各两套,包括一红一蓝的衣裤,衣裤款式宽松,采用传统样式。男性的装备包括孔明帽、扎带(用于女性无帽)、枕头(装石灰)、兰布被单、袜子、灰袋(装纸钱灰)、五色子袋(含种子和牙齿)、五色布(钉于棺木)、。
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 四川做功德的风俗
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做功德、做法事、打斋、做斋等。时间一般是1—5日,不满1天的客家话叫“救吾”,即下午场。做功德时,先在家门前空地搭建功德厂,以竹木搭架,布幕罩顶,竹笪为篱。因搭建在通路上,需写借路纸条,分贴在道路两端,以示礼貌。功德厂搭好后,道士等在棚内建一神坛与祭坛。
莫吊诸俗是什么意思 做道场与做佛事是什么
下面主要介绍的就是各地民间的祭奠与祭吊的习俗。做道场与做佛事是什么 在中国各地汉族的丧事中,多数丧家通常都会在办丧的过程中,请道士或和尚或巫师等来做道场或佛事。在同一个地区,由于经济力量的不同,人们所做的道场或佛事存在着不同;而在不同的地区,各地所做法事的称呼也不尽然相同,其仪式。
有谁知道客家人的殡葬习俗
之后便是请道士做“起师”,做完“起师”,由外家或屋长开锣,把死者的棺木从灵堂抬出,就在屋外宽敞的禾堂。客家人一般在上午开锣,只有那些“半口(Lok3)于毁”(即不到高寿就去世)的人才在下午开锣出殡。开锣时由礼生唱仪,唱“起擂”,外面的乐队就打锣;唱“掌号”,外面就吹笛;唱“发引三声”,就打三响。
广西名人历史人物
广西名人历史人物:1、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客家人,民族英雄,太平天国名将。2、白崇禧,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3、陈济棠,字伯南,出生于广东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
广西名人历史人物
1、石达开,小名亚达,别称石敢当,是广西贵县客家人,被誉为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2、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是中华民国时期陆军的一级上将。3、陈济棠,字伯南,广东防城港(现属广西防城港)出生,是粤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师福村风土民俗
师福村的风土民俗中,一项独特活动是"扛菩萨",原本源自道士设坛做法事的"打醮",在客家乡村中被赋予了新的庆祝意义。扛菩萨象征着对丰收的祈愿和对神灵的敬仰,通常在庆祝丰收或纪念特定神明的时刻举行。活动由当地特定家庭负责组织,约有二十人的队伍,分为吹打、旗牌、抬扛和鸣炮等小组,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