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冬至的来历

huoguang2025-04-07 05:02789 阅读75 赞

大人添福寿,泥仔岁数多这个俗语说的是福州的什么节日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冬至”这一天,福州人有搓丸之举。旧时,福州人在“冬节”前夕在祖先神位前用大箩筐,上排水党菊、福桔、泥制小孩形烛台(俗称孩儿姆),点上灯芯烛(中亭街大同烛店精制),合家围坐将压榨半干的糯米浆搓成丸子。大人带小孩边搓边用。

福州冬至的来历

糍粑的来历

福州人冬至吃糍粑的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代,福州一个年轻后生上山砍柴,被一“禽母”(雌猩猩)抓走,后来两者生下一个儿子。几年后,男青年思乡心切,一天终于趁着“禽母”外出抱着儿子逃回家去。幼儿离开了母亲,天天哭闹不停,青年无奈下想起在山上的时候,“禽母”最爱吃他做的糍粑,。

福州冬至的来历

福州冬至有什么风俗习惯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福州人赋予了它独特的习俗,这一天被称为冬节。在冬至前夕,福州的家庭会进行一项特别的活动——搓丸。这项活动不仅充满乐趣,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搓丸的仪式通常在冬至前夜进行,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搓丸边唱歌。这些歌曲富有寓意,既表达了对家庭幸福的祝愿,也寄托。

福州冬至的来历

12月21日,妈妈照例搓“细”给我吃,“细”用福州话的,那普通话怎么翻译。

普通话叫 米时 福州俗定冬至日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米时]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

福州冬至有哪些习俗福州冬至有什么传统

福州冬至有哪些习俗?福州冬至有什么传统?1. 福州市的老百姓很早已经历冬至节的风俗习惯。冬至节恰逢严冬,气温一直大晴天,因此在冬至节气来临的前些日子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效石碾子生产加工冬至节气粉(福州方言叫“冬至节气擦”)的习惯性。2. 一般在下午把粘米粉磨好,放到布袋子里,上边用石。

福州人冬至吃什么

福州称冬至为“冬节”、“团圆节”,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搓“米时”,寓意团圆。搓好之后,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出嫁的女儿会在冬至当日送米时回娘家,以表孝心。“米时”不是糍粑,区别在制作流程。“米时”是将生糯米用磨盘磨成米浆,而糍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里捣成糊状。搓。

冬至快到了,福州人那天要吃的那个普通话怎么讲,我只会福州话的那个名称。

福州人过冬至有两个时段,冬至的前一夜,叫“搓夜”;冬至当天早上则要吃。“搓夜”主要由家庭主妇来主持,先在祖先神位(福州人称“公婆龛”)上摆上一对瓷质的“孩儿姆”,在“孩儿姆”上插上香,祖先神位前点上烛,然后全家人一边唱“搓齐搓搓”等歌谣,一边搓汤丸。第二天起床后,将已搓好。

糍粑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

冬大于年是什么意思?

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由来已久。 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冬至便作为岁首。 秦朝沿其制,冬至亦称过小年。到汉代后,冬至才改为冬节,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官场举行贺节之仪,谓之“贺冬”,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当时冬至已和夏至、上元节、上已节、社祭等成为较隆重的节日。当时节令很少。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