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会有怎样的习俗?
立春时会有怎样的习俗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到了立春后十日,由于温暖日渐回升,冰也随之消融,但此时水尚未完全回暖,仍带着冰的凉意。
我国古代对立春很重视,并存有很多与立春相关的岁节习俗。立春节气习俗中流行吃“春饼”,还有民谣云:“立春日戴胜儿郎担春天的担子挑担卖。”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是日(立春)……打春饼、食摊、进摆、写盒盛漱酒如盒子菜、盒炒葵菜、盒子菜是生菜、食此纳新也。”清代《燕京岁时记》中也有记载:“是日(立春)打春饼、生菜外备冬菜一盒。”打春饼所用面粉蒸成薄饼后横切成相连的圆形薄片。吃时先取两片外层薄饼铺底叫“供底”,再取一片铺在其上叫“盖顶”,夹馅放在两片薄饼中间卷起来吃。吃春饼时不可把它弄破,破了不吉利。另外民间还有吃萝卜、咬春等习俗。
除了这些古老的节气习俗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的立春节气习俗也有了很多新的方式。例如:
1. 贴宜春帖
宜春帖是立春节气习俗之一。“宜春”二字含有吉祥、宜人的意思。中国民间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便把“宜春”二字贴在门旁,意在祈求新的一年人畜两旺,诸事吉祥如意。
2. 戴春鸡
立春节气习俗戴春鸡也是流行于农村的一种风俗。“鸡”取“计”之谐音,“鸡”意味“计”。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人要有新的谋划和设想。因此,做一个小布鸡戴在儿童胸前,以示人要有计人胜天、富于创造和朝气蓬勃的精神。
3. 打春牛
打春牛是古代一种鞭策耕牛耕田的习俗。立春节气这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各人一边打一边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鞭策耕牛忙耕田!”通过打春牛来提醒人们要开始一年辛勤的劳作。
总的来说,立春节气的习俗多种多样,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现代创新。这些习俗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