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腊八粥应在阴历
风俗腊八粥应在阴历
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古时人们把“腊”称为“蜡”,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记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因腊月是农历的十二月,故腊八节又称为腊日。
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在传承过程中自然积淀形成了节日传统。“腊祭”原是原始先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在《风俗通》、《尚书·尧典》、《礼记·郊特牲》等有关典籍中,关于腊祭的起源都有明确的记载。《风俗通》云:“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可见,腊祭有狩猎、报恩、祈愿等多重意义。
自汉代以来,由于明帝提倡佛法,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腊祭的习俗逐渐与佛教仪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腊八节。
按照阴历计算,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这一天很早就有“腊八节”的名称了。最早记载为北宋《东京梦华录》所云:“至十二月……街市尽以果子杂料煮粥……至本日(腊日)早晨,寺院‘浴佛节’,人家‘腊索’,备送门神、钟馗、挂搭、尖宿、钝宿钱等。”自此,民间把这一天作为祭祀祖先的节日。
据《说文解字》中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在这天,我国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这一习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普遍的是由朱元璋和吃“十八子”的故事传说而来。据说朱元璋未当皇帝时很穷困潦倒,他曾沿街行乞,一天偶遇一户人家施舍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他觉得异常美味可口。便问施舍者此为何粥?施舍者答:“把各种豆子与谷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状就是‘十八子’。”当时朱元璋饥寒交迫,喝了那碗粥觉得既甘甜可口又暖身饱腹。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山珍海味什么都有了,但他仍对那碗“十八子”情有独钟,终日以它为食。因“十八子”是由多种杂粮杂豆熬制而成,他便把此粥起名为“腊八粥”。后来百姓争相效仿,逐渐成为一种节日习俗了。
另外,《玉烛宝典》云:“腊节今谓阴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今言腊者多由以甜菜粥或硬粥投水羊血或佛祠浴佛之辰也。”这是说这一天用甜菜、硬果等做粥喝粥以祭祀祖先和神灵。在《应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是说这一天击鼓驱疫以祭祀祖先和神灵。《岁时集》中也云:“腊七、腊八:水之类有三说:(一)一说以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二)一说‘腊’即‘猎’,言田猎取兽祭祖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腊八节”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节日活动。